餐飲業拚外送外燴 不再是救急 在市場競爭與疫情影響的夾擊下,餐飲業汰弱留強的態勢更為明顯,業者不得不開始正視數位轉型議題。 然而轉型並非一蹴可幾,除了需要一定的資金,還需要完善的規劃與有效的執行,即便是選擇與第三方餐飲外送平台合作,仍需要面對平台抽成的成本壓力、平台中眾多餐飲業者競爭等問題。 在餐飲業銷售額方面,自105年的4,835億元成長至109年的5,747億元,於106年首度突破5,000億元(詳見圖3),每年銷售額皆有所成長,年均成長率為4.4%。 但109年銷售額成長率僅0.6%,較108年成長率下降了4.6%,可見在疫情的衝擊下,餐飲業的銷售額受到了很大的影響,使得成長趨緩,但是靠著外送與外帶市場以及冷凍餐食在線上線下通路販售,使餐飲業的銷售額仍有微幅增加。 根據過去5年的統計資料可發現,我國餐飲業之受僱員工人數在105年至108年呈現成長趨勢(詳見圖1),從105年的37.1萬人增加至108年的41.2萬人,其中107年首度突破40萬人,但在109年大幅下降至39.3萬人,首度出現負成長,年均成長率為1.49%。 顯見109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,部分餐飲業者為因應收入縮減,而以降低人事開銷來節省成本,造成餐飲業員工數明顯下降的情形。 從父親手中接下經營重擔的周董,每天清晨6時就起床拌蝦漿、備料,讓員工包蝦捲,上午10時開店,一直到晚間11時才打烊,每天睡眠時間僅5小時,這樣的日子過了5年。 他回憶,小時候阿公在安平舊市場,即周氏蝦捲老店現址一帶擺攤賣木炭。 父親跟隨人稱阿成師的外燴總舖師蔣連成學藝,但外燴辦桌的生意不是天天有。 為了增加收入,民國54年開始,傍晚在安平運河路一帶賣擔仔麵,清晨則在阿公的木炭攤旁,搭起點心攤自製自銷魚丸、魯丸、捲仔、炸魚等小吃、配菜。 誠如上述數據展示的那樣,真正稱得上高端餐飲是稀缺且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。 面對市場飽和的現況,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價值,將是吸引顧客、提升競爭力的關鍵。 在餐飲服務同質性高的情況下,許多的業者以強化數位服務的方式增加附加價值,進而差異化服務體驗。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109年「批發、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」指出,在餐飲業提供的數位服務方面,以「POS系統(餐飲點餐系統)」的比例最高,占75.6%,較108年提升了5.7個百分點;其餘提供之數位化服務,如「線上訂位服務」、「經營網路社群或Line」、「行動支付」等比例亦較前一年度為高。 疫情解封後,各主要國家網購消費力道仍在:受疫情影響,民眾減少外 出,消費方式移往線上,各主要國家無店面零售業營業額在2020年皆呈現大幅成長態勢,占整體零售業營業額比重亦明顯提升。 然而隨全球疫情衝擊逐漸淡化,實體店面營收逐步回升,網路購物年成長幅度放緩,占零售業比重則呈持平或略為下降趨勢。 LINE 購物是匯集購物情報與商品資訊的整合性平台,商品資料更新會有時間差,請務必點擊商品至各合作網路商家,確認現售價與購物條件,一切資訊以合作廠商網頁為準。 98年初,受到金融風暴波及的高檔宏鼎魚翅餐廳,生意大不如前,周志峯決定盤下來經營。 中國內地的餐飲市場規模,在2015年首次突破3萬億人民幣,2016年突破3.5萬億元,同比增長10.8%。 同時據社科院的統計數據顯示,餐飲行業去年消費總額約3500億,高端餐飲占到了約1000億,在這樣一個體量之下,高端餐飲的增長率依然達到了年增長8%。 為迎接下一步更上一層樓,袁昶平已投資新台幣20億元,在台中市北屯十期重劃區興建葳格高中部、高職部,設立餐飲旅遊相關科系,大量培育兩岸餐飲旅遊人才。 5.本部持續強化零售及餐飲業數位轉型競爭力:為積極協助業者提升營業績效及數位競爭力,本部持續推動零售、餐飲等服務業者運用雲端解決方案等數位工具蒐集及共享數據,並運用數據回饋驅動中小型零售、餐飲等服務業者數位轉型,以發展新商業模式、拓展新市場。 疫情亦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,經營型態雲端化成為趨勢,餐飲業者也為此嘗試發展新型態的經營模式,將經營觸角延伸至線上。 在禁止餐廳內用後,餐飲業者陸續與外送平台合作以減緩衝擊,外送服務能讓餐飲業者更有彈性因應疫情調整經營策略。 外燴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110年報告指出,110年餐飲業者加入外送平台的比例為51.6%,相較於109年成長了12.4個百分點,且根據台灣趨勢研究於2021年所做的「第三級警戒下防疫新生活調查」指出,六成民眾在三級疫情期間曾經使用外送服務平台,外送平台成為疫情下,民眾減少餐廳內用的方式之一。 民間消費方面,隨疫情趨於常態化,消費人潮回流,加上部分進口車到港及週年慶集客效應,帶動10月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雙創歷年同月新高,分別年增2.1%及13.8%。